大连地铁和公交广告投放中心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客户投放大连公交车身广告时,是在投放什么?(二)

公交媒体无论是自身体量还是媒体属性,在品牌曝光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 如果品牌广告投分众是下一场大范围暴雨,极短时间让你见识什么是真正的雨的话; 投放地铁就是小范围雷阵雨,在一个区域范围形成独特雨景; 投放公交就是绵绵的春雨,随风入夜、润物无声、万物生长; 品牌的中长期渗透,公交媒体无疑是最优的选择。

注:本文由杭州巴士传媒集团总经理孟鑫鹏提供,交通广告观察媒体平台整理编辑。

三、  品牌广告投放的“捕鱼理论”


明明要说公交,为什么花这么多篇幅讲分众?因为分众是品牌广告的标杆,把分众说明白了,其他媒体的逻辑其实很简单。


我喜欢喝岩茶,有一次在武夷山“瑞泉”喝到一泡比较顶级的岩茶,口感瞬间引爆,滋味确实印象深刻,但是爱喝茶的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其实需要的是“口粮茶”。


品牌在喝完分众、核心地标LED这些顶级茶以后,漫长的“品牌渗透”期中开始需要我们一众其他各类户外“口粮茶”的配合。



凡是谈及品牌,必然是一个“长期主义”的结果。

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从费用而言,可能波段式引爆品牌需要花费的比例比较大,但是长期的品牌渗透是每一个品牌都绝对不能放弃的事情。


如何做出选择?在无法谈论精准的情况下,户外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媒介,只是你的大众和我的大众略有不同而已,所以我们引入一个词,叫“模糊精准”。


其实很好理解,就是把精准的颗粒度放大。


客户在选择品牌媒体时,第一看大数据,第二看媒体核心优势与投放需求的匹配性。


10


如何看大数据?


这个数据确实需要很大,我指的是数据颗粒度必须大,比如:人口、GDP、人均收入、学历层级比例、收入层级比例、购买力指数、年人口净流入/净流出、城市幸福指数等等。


为什么要看这个,这些数据共同构成了大众媒介的“大众”。


投品牌广告就是撒网捕鱼,捕鱼之前你想再多“我今天打算捕几条黄鱼”都没有用。


你能看的是用多大的网?撒向多大的水域?这个水域根据经验判断鱼多不多?以什么鱼为主?


这些大数据有了之后,你想要的鱼根据概率推算即可。


如果概率是固定的,手里的网就这么大的情况下(比如千人成本),必须撒向基数大的水域,这是一个首先的判断。


如果有人承诺你肯定能捕100条大黄鱼,那么这些鱼一定是托儿。


这就是品牌广告投放的“捕鱼理论”,在目前这个时代,朴实且适用。


所以区域化的品牌广告是吃城市发展红利的,全国化的媒体是吃中国发展红利的。


因为支撑我们媒体的核心,其实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那些小数据,而是“水大鱼大”的大数据。


我们必须坚定支持城市的发展,坚定地相信中国的强大。


这些数据怎么看,渠道非常多,只不过不同的媒体之间有不同侧重点而已。


比如分众要看覆盖点位、小区、写字楼入住率(其实也是难以验证);


地铁、高铁、机场要看客流量;


公交、候车亭要看地面出行人群(不是乘坐公交的人群)、公交保有量、出车率等等。


四、  公交、地铁、高铁、分众各自核心价值


如何看媒体核心优势与品牌投放需求匹配性?


分众我们已经分析了,那比如地铁呢?


我的理解是:地铁的核心优势是相对封闭且可利用的大场景。


这里所说的核心优势是指这些媒体一定有其他很多优势,但是这个是最难以替代的、最具核心卖点的。


地铁说人流量可以吗?可以,但不是核心。


因为地铁固定线路的人群容易相对固定,且有一部分一年坐不了几次地铁,这些人群难以覆盖。


我们去看近几年比较比较成功的地铁案例,基本都是基于大场景的逻辑在做。品牌森林、全包车、声光电创意改造、产品堆头、品牌长廊、品牌墙互动等等。


有些地铁广告公司已经在放大声量讲这个核心定位,这是对的。


地铁媒体未来长期存在且有价值的点就是可利用的场景,在这点上高铁、机场是不如地铁的,当然高铁广告的核心是中国高铁飞速发展带来的激增商务流量。


那么公交呢?


公交媒体的核心优势是中长期品牌渗透的极致性价比。


这里说的中期是指3-6个月,长期是6个月以上。


青岛啤酒


城市全域网格式覆盖、流动化传播、伴随式收视、规模化的大众媒介中,你不会找到比它更好的、更具性价比的品牌渗透载体,也就是我们说的“口粮茶”。


公交广告,就是买口粮茶,朴实无华但离不开。


中长期投放公交媒体,这个性价比有多高。


我们可以套用对应城市的大数据,用千人成本简单比较一下。当然公交媒体是目前全国运营质量最参差不齐的媒体之一:上画面积、响应速度、创意限制售后服务等一堆问题,但其实也是机会点之一。


另外在永远无法实现数字化改造的户外媒体中,公交车身是其中一个。


只要它还具有公共交通工具的属性,就永远无法做到数字化。


因此而带来的制作费会是一个长期的存在,但是分摊至中长期,这个成本变得很小。


无法数字化是劣势,也是优势。


户外媒体,中国客户就是喜欢独占静态式发布,除非是地标电子屏,连分众都仍然保持框架平面媒体,这个喜好将来依然如此。


江总为什么会提出“抢占心智”?因为媒体本身的硬件创新已经内卷。


我们整天高喊户外媒数字化、科技赋能,这些没有错,而且新技术已经在大型灯光秀、无人机表演等领域大放异彩,但这不代表全部,大部分户外媒体的硬件创新其实很难:


一难在技术嫁接,二难在资金投入,三难在安全监管,四难在环境制约,五难在市场认知。


创立于2003年的分众传媒,硬件设备不断迭代,目前已经完成了“大屏+小屏+框架”的组合模式,数字与传统相融,动静态结合,声画一体,偶尔玩点花式互动。


过去近20年,他们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使命:我是谁。


接下来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:客户/用户认为你是谁?


完成这个使命就是完成了客户心智的抢占。


目前情势下,客户认为我们是谁比我们是谁更为重要。


我们去访问20个客户,听听他们心中对我们媒体的认知和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否对称,答案是显而易见的:极度不对称。


追求两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是我们下一个五年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。


对媒体做重新思考和定位,在某一个细分领域,形成一定的不可替代性。


这个不可替代性要深入客户心智,客户说“好”才是真的“好”,这是当前户外媒体不得不做的功课。


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


现存的每个媒体既然没有被历史淘汰,那就有他存在的价值;我们应该潜心去研究这个核心价值是什么,只有这个才会让我们走的更远。


为什么要研究媒体的核心价值?


因为未来推动户外媒体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力要变化,喝一杯酒签10万单子的时代不会再有;虽然必要的客情仍然需要,但是增长的驱动力将全面转向媒体运营。


我们说的运营是指对媒体价值的深入挖掘、提炼、传达、呈现;在媒体经营中沿着核心价值不断进行人工干预,以期让市场对这个核心价值不断认知、认可、认定,江总用了整整两本书在做这个事。


未来运营一定重于销售,先在面上赢得市场,再在点上赢得客户,这个顺序不能颠倒。


所以我们再回过来看上文说的几个媒体,不难看出:


分众会不断加固他的“短期引爆”这一核心价值;


地铁会不断加固“场景营销”这一核心价值;


公交会不断加固“中长期投放极致性价比”这一核心价值;


高铁会不断加固“覆盖中国核心商务(公务)人群”这一核心价值。


虽然其他几类在体量上、客户预算分配占比上跟分众不是一个量级,但是我们无一例外的在共同争夺客户有限的预算。


哪怕分众剩下的大家总可以分到吧,所以仍旧必须讲清楚你到底有别于其他的是什么,能为客户带来什么。


因此对公交车身媒体应该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位:


3个月以上品牌广告,投公交。


露露人民广场2_20211027_153757706


这个定位应该像“王老吉喊怕上火”那样坚持不懈的喊、大声自信的喊,这是我们的定位,是我们的核心价值,背后的逻辑我们讲的很清楚了。


品牌广告不仅要做到“广而告之”,更要做到深入人心;


只有在消费者心中“种草”,使消费者形成潜意识的消费需求,品牌才能真正走进消费者的内心,产品才能被认可,市场才能不断扩展。


公交媒体无论是自身体量还是媒体属性,在品牌曝光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
如果品牌广告投分众是下一场大范围暴雨,极短时间让你见识什么是真正的雨的话;


投放地铁就是小范围雷阵雨,在一个区域范围形成独特雨景;


投放公交就是绵绵的春雨,随风入夜、润物无声、万物生长;


品牌的中长期渗透,公交媒体无疑是最优的选择。